当前位置: 首页 > 好听的句子 > 正文

《登岳阳楼》鉴赏

《登岳阳楼》鉴赏

《登岳阳楼》鉴赏

《登岳阳楼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五律,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:

创作背景

此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(768年),当时杜甫五十七岁,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,处境艰难,凄苦不堪,年老体衰,身患肺病及风痹症,左臂偏枯,右耳已聋,靠饮药维持生命 ,且沿江由江陵、公安一路漂泊,来到岳阳.

内容赏析

- 首联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”,虚实交错,今昔对照。诗人早闻洞庭湖的盛名,暮年才得以登上岳阳楼,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。表面上似有初登的喜悦,但实则蕴含着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感慨,为下文抒情蓄势,也为描写洞庭湖酝酿了气氛.

- 颔联: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,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。诗人站在岳阳楼上,极目远眺,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,将吴地和楚地向东南方向分裂开,天地仿佛也日夜在湖面上漂浮。“坼”字有动态感,仿佛湖水在延伸,大地被切割开;“浮”字更是精妙,不仅写出了湖水的浩渺,更给人以天地万物皆被湖水托浮的感觉,境界宏阔,气魄宏大,展现出洞庭湖浩瀚无边、波澜壮阔的雄伟气象,同时也透露了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.

- 颈联: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,笔锋一转,由写景转入抒情,写诗人自己的悲惨处境。“无一字”表明诗人与亲朋音信断绝,得不到任何精神和物质上的援助;“老病”写出了诗人的身体状况,“孤舟”则描绘出其漂泊无依的生活,诗人以舟为家,前途茫茫,身世的孤危感在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时更加深重,于诗境的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.

- 尾联: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”,诗人眼望北方关山,战乱未平,国家动荡不安,而自己却报国无门,只能凭轩涕泗横流。此联将个人的身世之悲与国家的忧患紧密结合,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,引人联想,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内心的哀伤.

艺术特色

- 意境雄浑壮阔: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象,如“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”,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和雄浑的气势,使全诗意境开阔宏伟,与诗人胸襟的博大互为表里,形成沉雄悲壮、博大深远的意境.

- 表现手法多样: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,真挚感人。首联叙事,颔联描写,颈联抒情,尾联总结,层次分明。同时,运用了对比、衬托等手法,如颈联中个人的孤苦与颔联中洞庭湖的壮阔形成鲜明对比,更突出了诗人的身世之悲和国家之忧;此外,还巧妙地运用了赋法,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,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,使读者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,只感受到诗人思想感情的强烈撞击.

- 炼字精妙:诗中的“坼”“浮”等字,堪称炼字的典范。这些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的地理形势和自然景观,更赋予了景物以动态感和生命力,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洞庭湖的雄伟壮观,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受,以及在观景过程中所引发的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身世的深沉思考.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95百科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版权声明:本文摘录网络及网友提供等多渠道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。